咖啡廳角冰選購指南:咖啡師推薦的製冰機規格與品牌

咖啡廳角冰選購指南:咖啡師推薦的製冰機規格與品牌
咖啡廳角冰怎麼選?用實例教你估產量、比品牌、算電費,並評估租買,穩定品質不缺冰。
🏁 前言:為什麼咖啡廳需要「角冰」?
我最常被問的抱怨是:「師傅,我的冰怎麼融這麼快?客人兩口就變冰水!」你挑了好豆、練了手沖,卻被軟冰塊稀釋了專業。這也是許多咖啡師堅持用角冰的原因——硬度高、透明度佳、融化慢,既撐住風味也撐住賣相。
幾年前某間咖啡館假日高峰找我求救:「冰有,但不夠硬,客訴變多!」換成角冰機後,老闆笑說:「客訴變成問秘訣。」祕密武器,其實就是冰。
想快速理解各種冰型與口感差異,先看 冰型解析。
❄️ 第一章:角冰 vs 其他冰型(為什麼咖啡師愛角冰?)
很多新手以為「冰就是冰」。就像麵粉分高筋/中筋/低筋,冰型不同,結果差很大。
- 半月/新月冰:透明、不易結塊、產量大、成本友善,常見於手搖飲與火鍋店。
- 碎冰:降溫最快,海鮮展示、冰沙最愛,但融得也快。
- 角冰:方正立體、硬度高、晶瑩透亮,精品咖啡與酒吧標配,能延長風味穩定與視覺質感。
順帶提醒價格帶(選型時別只看機器價,也要看定位與期待):月型最便宜 → 角冰較貴 → 碎冰最貴。想看各冰型的方案,請見 四大冰型租賃方案。
⚙️ 第二章:選購重點一——先算對「產冰量」
低估需求,是最常見的坑。
小算式(以角冰、每杯約 150g 為例)
- 200 杯冰飲/日 → 約 30 公斤/日(僅冰拿鐵)
- 再加上冰美式、冰茶、甜點冷卻與尖峰備量,建議 ×1.3 安全係數
- 記得以用量最大的時段來計算,確保生意旺時冰也滿滿
參考級距
- 小型咖啡廳(100–200 杯/日):25–35 kg/日
- 中型(200–400 杯/日):40–55 kg/日
- 複合咖啡+酒吧(400 杯以上):65-95 kg/日以上
我服務過一位老闆,30kg 機型天天缺冰,還得跑超商買冰袋救急;換成 45kg 才回到穩定營運。角冰機產能,寧可多一點。
🔌 第三章:選購重點二——安裝與耗能(別買回來才發現放不下)
角冰機需要進水/排水/穩定電力,請先檢查:
- 電力:110V/220V、獨立回路更佳
- 水質:建議濾水,好水=更透明的冰
- 排水:重力排水或抽水泵,避免積水與異味
- 空間擺放位置:不要太靠牆壁,要預留散熱空間,使機器正常運轉
電費也別忽略:角冰製程溫度更低、耗能較高。某連鎖店換新一代節能款後,每月省電約 $2,000–$3,000,長期就是一台新機的錢。
常見安裝/耗能疑問 → 租賃 FAQ(常見問題)
🛠️ 第四章:品牌與選型心法(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)
以現場經驗觀察,各大主流各有擅長:
- Hoshizaki 企鵝牌(日本):穩定度高、冰硬度與透明度一流、耐用;單價較高
- Scotsman(歐系):價位彈性、冰型多;透明度通常略遜 Hoshizaki
選型建議
- 走精品、要品牌形象 → Hoshizaki
- 預算有限、先求有解 → Scotsman(但別忽略水質與保養)
我們提供的到貨機型 → 企鵝牌直購商品頁
🧽 第五章:保養與維修(最省錢的長遠之道)
「冰還在出」不代表機器健康。我打開過太多外表透明、內部卻水垢結層的機器:水盤、冰模、水路、冷凝器卡垢與粉塵,導致產冰效率下降、耗電上升、甚至異味。
建議週期:咖啡廳至少半年保養一次;人潮旺或硬水區域,3 個月一次更安心。自檢三步:看(冰混濁/白霧)/聽(壓縮機變吵)/摸(產量變少)。
💡 第六章:買斷 vs 租賃(用對財務方案,穩過三年魔咒)
買斷
- 優點:資產自有、壽命長(妥善保養 8–10 年不難)、品牌形象加分
- 風險:一次投入高(角冰機常見 $80,000~$150,000+),維護另計
租賃
- 優點:免押金、低月租、含定期清洗與故障維修、需求變動可調整機型
- 風險:長期總額可能高於買斷、設備非自有
心法
- 已有第二家分店、路線明確 → 買斷多半划算
- 第一次創業、還在試市場 → 先租賃,把資金留給營運
📌 結語與下一步
挑角冰機就像挑咖啡豆——不是越貴越好,而是越符合你的出杯節奏、客群期待與空間條件。從冰型、產量、安裝到能耗、品牌與保養,每一環都關係到每天的穩定出杯。選對了,它會默默陪你撐過旺季與淡季;選錯了,老闆的心比冰還涼。
不確定你需要多大台、電力/排水是否足夠、租買怎麼選?→ 傭冰團可安排專人到場免費測量,依你的預算與菜單,提供最適合的規格建議與租買比較。
快速了解我們 → 首頁; 直接諮詢 → 加入 LINE(一鍵詢價、排勘場)
關鍵字:角冰製冰機、咖啡廳設備、產冰量試算、製冰機品牌、租賃方案、能耗與省電、咖啡師選型建議